:::
成果報告下載
臺灣四面環海,地形多變、生態豐富,由海岸泥質灘地、河口、沙灘,連結至內陸的窪地、漁塭、稻田、河川、水庫、池塘、湧泉、高山湖沼…等等綿密的溼地網絡,孕育出豐富多樣性的溼地生態系。
淡水河為臺灣的第三大河,主流發源自雪山山脈,從台北縣的八里與沙崙間出海,三條主要支流-基隆河、新店溪與大漢溪貫穿台北盆地,流域內人口聚居達六百萬人以上。臺北市即座落於台北盆地之上,是台灣的政治、經濟和文化中心,在工商業快速發展的狀況下,人口已趨近飽和。在五千年前海水退去之前,台北盆地仍為一片汪洋,由大漢溪與基隆河所注入。海水退去後,陸地、沼澤與淡水河系自此成形,低平的盆地地勢使得河川的泥沙容易淤積,成為泥灘、草澤與林澤等濕地。溼地為水鳥重要的棲地與覓食場所,是陸地與水域間的過渡帶,為地球上最重要、具有高基礎生產量高生態系之一(Mithsch & Gosselink 1993)。淡水河流經臺北市野雁保護區以及關渡、淡水紅樹林與挖子尾三個自然保留區,其溼地為台灣北部候鳥過境或渡冬的主要棲地之一(潘天祺 1998),關渡溼地更被列為世界的三大重要鳥類棲息地。野雁保護區所位處之華江溼地(大漢新店溼地)亦為北邦地區主要雁鴨科候鳥棲息地之一。
溼地具有提供經濟生產、生物棲地、保水防洪、淨化水質、穩定海岸、觀光遊憩、研究教育…等多方面功能。然而,溼地的保育需要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,落實教育、保育、復育等溼地三育原則。本府配合內政部營建署依「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」第三期計畫所訂定之「99年度國家重要濕地生態環境調查及復育計畫」,整合社區及民間非政府組織(NGO),共同進行國家重要濕地之生態環境監測及濕地復育工作,故擬定「臺北市國家級溼地監測復育計畫」。